重振造船业,希腊做对了什么
3月15日,在希腊雅典附近的帕拉约法利罗,帆船在烟雾笼罩的海上航行
文/林屾
编辑/马琼
希腊造船业曾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技艺闻名于世。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亚洲造船业迅速崛起以及受到本土债务纠纷持续困扰,希腊造船业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陷入漫长的沉寂与挑战之中。
但近年来,希腊造船业迎来复兴的曙光,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希腊经济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全球造船业格局带来了新变化。
历史经纬:从地中海霸主到产业寒冬
希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地缘经济变迁史诗。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就已凭借卓越的航海技术崭露头角,《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远征的描绘,便是其早期造船及航海技术应用的生动写照。
作为传统海洋国家,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欧亚非三大洲的关键连接点,宛如古代文明交流与贸易集散的“十字路口”。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至1453年)统治时期,希腊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地中海贸易网络,航运业得以蓬勃发展。
至奥斯曼帝国(1299年至1923年)统治时期,尽管政治环境有所变化,但希腊航运业依托其深厚的根基与灵活的经营策略,依旧凭借其贸易网络实现了复苏。
历经数百年积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希腊航运业迎来巅峰时刻,其船队总吨位超过5000万吨,登顶全球航运大国。这一时期,希腊建造的船舶不仅数量多,且在技术与设计上引领潮流,大型油轮、集装箱船等先进船型不断涌现,为全球贸易运输提供了坚实保障。
然而,20世纪80年代亚洲造船业异军突起,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迅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以中国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大力发展造船工业,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现代化船厂,引入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实现了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建造船舶。
相比之下,希腊造船业长期依赖传统技术与经营模式,产业升级滞后,在成本控制与技术更新方面逐渐落后。与此同时,希腊国内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导致船厂产权纠纷频繁,沉重的债务负担让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其三大核心船厂——斯卡拉曼加、锡罗斯岛与埃莱夫西纳造船厂,长期陷入产权纠纷与债务危机,年维修量急剧下滑,希腊造船业由此陷入产业寒冬。
破局关键:法律重整与资本注入
2020年代初期,希腊造船业迎来复苏的曙光,系统性风险的化解成为产业复兴的关键。加拿大私募股权公司Onex敏锐捕捉到希腊造船业的潜在价值,果断出手收购锡罗斯岛与埃莱夫西纳船厂,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升级设备。
Onex通过专业的债务重组团队,对船厂债务进行梳理与优化,减轻了企业的财务压力。同时,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管理理念,对船厂的生产流程进行全面改造。
例如,在埃莱夫西纳船厂,Onex投资更新了船舶维修的关键设备,引入自动化焊接、高精度切割等先进技术,大幅提高了维修效率与质量。经过一系列改造,埃莱夫西纳船厂的年维修量从最初的几十艘跃升至220艘,实现质的飞跃。未来,船厂计划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涉足船舶建造和钻井平台领域,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业务方向。
“希腊船王”乔治·普罗科皮欧则接手了斯卡拉曼加船厂,他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引入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维修技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作为高端船舶类型,对维修技术要求极高。普罗科皮欧通过与国际知名技术团队合作,成功攻克技术难题,使斯卡拉曼加船厂成为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维修领域的翘楚。
法律纠纷的妥善解决与充足资本的注入,为希腊造船业注入了活力,为产业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略支点:地缘优势与船东网络
希腊造船业复兴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地缘经济学逻辑。希腊地处地中海与黑海交汇的核心位置,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航运枢纽。
在全球航运格局中,希腊牢牢控制着全球1/5的远洋船队,其油轮运力达4.1亿吨,在全球能源运输领域地位举足轻重;液化天然气船队规模位居全球第三,有力保障了全球液化天然气的运输与供应。
希腊船东群体经过长期发展,构建了一条涵盖“船旗注册-船舶管理-金融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船旗注册方面,希腊凭借优惠的政策与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大量国际船舶前来注册,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船舶注册地之一;船舶管理业务中,希腊船东凭借专业的管理团队与丰富的经验,为全球船舶提供高质量的运营管理服务,确保船舶安全、高效运行;金融服务领域,希腊的航运金融市场发达,为船舶建造、购买、租赁等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包括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业务。
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希腊船东构建了一个覆盖近50个国家的庞大商业网络。据统计,希腊船东控制的船队价值高达1881亿美元,占欧盟船队总吨位的半数以上。即便在造船业产能衰退的艰难时期,希腊依然能够借助船舶注册管理、航运保险等衍生服务,在全球航运市场中保持强大影响力,彰显独特的地缘经济优势与产业韧性。
产业重构:绿色转型与技术升级
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与科技变革大背景下,希腊船厂积极求变,通过绿色技术突破与先进技术应用,重塑自身竞争力。
斯卡拉曼加船厂率先引入了船舶排放净化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少船舶废气排放,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同时,船厂科研团队积极探索氨燃料动力船舶设计,氨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若能成功应用于船舶动力系统,将为航运业绿色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
此外,埃莱夫西纳船厂成功获得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1.25亿美元贷款,用于建造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顺应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也为船厂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2024年,希腊造船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高达40%。大量资金投入推动了3D建模、AI生产优化等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通过3D建模技术,船厂能够在船舶设计阶段更加直观、精准地呈现设计方案,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大幅缩短设计周期。
AI生产优化技术则应用于船舶生产流程管理,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与智能调度,船舶建造周期可缩短20%,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种“维修+制造+能源”的复合转型模式,让希腊造船业在细分市场中重新赢得了议价权。
经济共振:就业复苏与区域振兴
希腊造船业的复兴已引发经济外溢效应。
雅典西部造船集群作为产业核心区域,其复苏带动了周边帕拉马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曾几何时,这些地区因造船业衰退,失业率飙升至40%,大量居民面临生活困境。而随着造船业回暖,众多船厂及相关配套企业恢复生产,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从船舶制造、维修的技术工人,到为船厂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的上下游企业员工,再到物流、餐饮等服务业从业者,都受益于造船业的复苏。如今,帕拉马等周边地区失业率已降至12%,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造船业对希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也实现了稳步回升,从最低时的0.8%逐渐回升至1.5%,预计2026年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至2.5%。
比雷埃夫斯港作为希腊航运业的重要枢纽,依托造船业的复苏,实现了集装箱吞吐量的飞跃,2022年突破500万标箱大关,跃居地中海地区第一大航运枢纽。港口的繁荣也有力带动了装卸、仓储、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并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造船业的复苏还激活了金融、法律、物流等一系列配套产业的活力。为满足造船业的资金需求,银行、金融机构推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法律行业为船厂的产权纠纷解决、合同签订等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推动了行业规范化发展;物流产业受益于船舶运输量的增加,不断优化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如今,雅典已成功超越迪拜,成为欧洲航运服务中心,海事相关就业岗位数量达9万个,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2%,为希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未来挑战:技术鸿沟与地缘博弈
产业层面,亚洲造船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国际航运经纪头部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亚洲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量占比高达82%。在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邮轮等高端船型领域,希腊与亚洲造船强国存在明显差距。
地缘政治层面,希腊造船业正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欧盟内部对给予希腊造船业绿色转型补贴存在争议,部分欧盟国家认为希腊获得补贴可能违背公平竞争原则,这使得其在争取欧盟资金支持时面临不小压力。
同时,土耳其造船业作为希腊在区域内的主要竞争对手,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与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土耳其在中低端船舶市场上对希腊构成较大竞争压力。土政府大力扶持造船业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吸引国际订单,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的竞争。
总体上,希腊造船业的复兴历程,贡献了传统产业在技术革命与全球格局重构浪潮中进行适应性变革并取得成功的一个生动案例。它表明,一个国家即便处在核心产能衰退的困境中,依然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资本赋能和生态重构,实现产业的重生。希腊造船业这种“存量优化+增量突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为全球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