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卷土重来

2025-04-28 10:45:42 来源: 《环球》杂志

3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一名男子体验智能眼镜

文/陈运森

编辑/马琼

  当前,AI眼镜正日益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2024年,美国雷朋(Ray-Ban)和“元”公司(Meta)联名推出的AI眼镜,凭借超百万副的销量成为爆款,荣登该品类全球销量榜首,并催生了一批AI眼镜产品。

  在国内,华为、小米、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争相布局,初创科技公司纷纷投身这一领域,传统眼镜企业也瞅准时机转型踏入新赛道,大大小小的品牌方接连发布新品,“百镜大战”的盛况呼之欲出。

  近日,华为又推出智能穿戴设备——华为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光学镜,创造性地将传统眼镜与蓝牙耳机功能集于一体,全方位满足用户视力矫正、时尚穿搭、音乐畅享、通话便捷及智慧生活等多样化需求。

技术突围与生态竞合

  2012年,谷歌眼镜以“探索者”的姿态横空出世,这款被戏称为“赛博眼镜”的设备具备投影、语音交互、拍摄等功能,但因成本高、功能受限、隐私争议等问题未能普及,最终成为科技史上著名的“超前失败案例”。

  自谷歌眼镜问世以来,AI眼镜赛道已积蓄十余年能量,却始终未能突破“科技尝鲜”到“大众刚需”的临界点。

  但作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受期待的智能终端,AI眼镜一直承载着“重构人机交互”的宏大愿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多种创新交互方式,显著提升了人机互动的效率和体验。语音、触控、手势动作等物理交互模式,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现实等认知与沉浸式交互技术,正推动优化智能眼镜的穿戴体验。AI眼镜通过整合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眼球追踪及环境感知等技术可实现多模态交互,构建自然流畅的交互闭环。

  例如,通过语音交互,AI眼镜可以实现多语言指令响应,用户可通过对话完成导航、信息查询等操作;借助视觉交互,AI眼镜内置摄像头结合智能算法可识别物体、文本并叠加AR(增强现实)信息,如商品价格、菜单翻译等,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增强现实体验;情境感知则可以通过环境传感器自动调节显示亮度,并基于地理位置推送个性化服务,如景点导览等,降低用户手动操作频率。

  在应用场景上,搭载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的AI眼镜可指导维修人员完成复杂设备的拆解工作,其AR标注精度达毫米级,可将故障排除时间缩短70%;在教育领域,可通过AI模型实时解析教学内容,学生佩戴眼镜后,可自动生成解题步骤的AR动画,辅助理解抽象概念;在日常生活中,AI眼镜可以集成心率、血氧传感器,并结合运动姿态识别算法,为用户提供实时的训练建议,如跑步步频调整等。

百镜争鸣

  2025年,DeepSeek以“低成本训练+开源”的模式,使得低成本部署推理模型成为可能。在“AI+产业”的叙事逻辑下,AI眼镜也被资本市场认为是最具备想象空间和最有可能实现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

  从厂商格局来看,目前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呈现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Meta占据全球AI眼镜83.8%的市场份额。

  据报道,Meta计划在今年底前推出一款定位更为“高端”的AI眼镜,代号为Hypernova(极超新星)。这款眼镜的预计售价将超过1000美元,甚至可能高达1300至1400美元。其亮点在于独创性的高清单目显示屏技术,这一设计使得所需信息仅呈现在佩戴者的右眼前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将首次推出“神经腕带”系列配件,作为端侧产品与用户的手腕互动,实现如旋转手掌来滚动内容等创新操作。这款“神经腕带”预计将与眼镜一起捆绑销售。

2024年9月7日,在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TCL展区,工作人员展示一款智能眼镜

  在国内市场,小米、字节跳动等一众科技巨头正加速推进AI眼镜的研发进程,预计下半年将迎来更多品牌的新品亮相。其中,小米的AI眼镜直接瞄准了Meta Ray-ban作为竞品,有望采用高通AR1芯片搭配恒玄2700的芯片方案,综合硬件成本预估约为177.5美元。而字节则在大型模型方面展现出强劲实力,其相关产品预计将在第二季度正式发布。

  互联网巨头的优势在于资金雄厚、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沉淀、生态系统整合能力强。此外,这些互联网巨头通常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开发者社区,从而能够深入了解用户的消费需求,在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产品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AI应用生态的发展。

  除上述互联网巨头外,博士眼镜等众多传统眼镜厂商也以渠道合作方的身份切入AI眼镜赛道。传统眼镜厂商的优势在于光学技术的深厚积累、成熟的渠道网络和用户的高度信任。依视路、蔡司等企业在镜片制造、人体工学设计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对提升AI眼镜的佩戴舒适度和显示效果至关重要。此外,传统眼镜品牌还拥有广泛的线下零售渠道,不仅可以迅速了解消费者需求,还可以凭借品牌信任度,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新的AI眼镜产品。

  初创公司也有独特的优势。它们以其灵活性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发掘并利用利基市场,有效避开与互联网巨头的直接竞争,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从而实现技术突破。

破界之困

  AI眼镜作为融合前沿科技的消费电子产品,当前正经历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尽管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争相布局,但这一产业仍面临多重复杂挑战,涉及技术、伦理、市场及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其发展路径远非坦途。

  技术层面的瓶颈首当其冲。AI眼镜需要在拇指大小的镜架上集成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环境感知等复杂功能,这对硬件微型化提出极高要求。当前芯片制程工艺虽已进入纳米级别,但将高性能AI算力压缩至眼镜框架内仍面临散热、能耗与体积的三角矛盾。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布局摄像头、陀螺仪、麦克风阵列,同时保证光学显示的清晰度,成为工程设计的“不可能三角”。

  即便硬件取得突破性进展,软件算法的实时性挑战依然存在——当用户转动头部时,系统需要在20毫秒内完成环境重建与信息叠加,这对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提出了严苛要求。

  用户体验的悖论正在形成技术之外的新障碍。消费者既期待设备具备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又对隐私泄露充满警惕。搭载多模态传感器的AI眼镜可能无意间记录他人影像,这种“被动监控”特性已引发多国监管机构的关注。

  同时,技术的滥用案例也频频曝光,加剧了公众的担忧。

  例如,今年1月1日,42岁的美国退役陆军老兵贾巴尔驾驶租来的皮卡在新奥尔良商区高速冲撞人群,致14人遇难。联邦调查局分管新奥尔良市的特工莱昂内尔·默瑟尔1月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贾巴尔案发前曾两次前往事发地新奥尔良法国区波旁街。去年10月那次,他一边骑车一边使用AI眼镜拍摄街景,以谋划此次袭击。

  再如,2024年2月16日,日本东京都某高三学生在参加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部入学考试时,涉嫌用AI眼镜拍摄化学等科目试卷,把照片发送到身边的智能手机,再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X,向多名联系人寻求答案,并根据回复填写答案。东京都警视厅当天以涉嫌弄虚作假行为妨碍他人业务为由把这名男子移送东京地方检察厅法办。

  事实上,AI眼镜还存在佩戴舒适度差、功能稳定性不足、交互体验不流畅等问题,影响了用户口碑和市场推广,而且市场上部分AI眼镜产品在功能和设计上缺乏差异化,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眼下,AI眼镜最主要的痛点则是没有超越智能手机的能力和边界,而唯有跨越这一边界,才能让其实现从“科技附属品”到“感官延伸体”的终极进化。

  目前来看,相较于传统消费电子市场,AI眼镜的市场规模较小,参与的企业数量也不及成熟行业,呈现出一种“小而美”的发展特质。站在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AI眼镜既承载着下一代AI应用的期许,也面临着比智能手机更复杂的成长环境。但随着小米、字节跳动、谷歌、苹果等国内外众多科技大厂入局,未来在产品创新、软硬件适配完善以及应用拓展的推动下,AI眼镜有望成为消费者的刚需产品,行业规模也将迎来指数级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