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筑牢汽车安全底线

2025-04-27 20:06:10 来源:

4月20日,在新华网主办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论坛上,行业专家、学者、企业高层等多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化与安全性能的重要话题——科技与安全并行,行业该如何划定边界?

这是当下汽车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近期频发的自动驾驶领域涉及人身伤亡的重大事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开启了智能驾驶热潮的“冷思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认为,智能驾驶技术正加速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行业迎来智能化浪潮与商业化进程提速双重机遇。面对技术创新与安全边界的平衡挑战,市场暴露出功能界定模糊、安全冗余不足等潜在风险。中汽协倡议进一步规范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的安全管理与营销宣传,推动形成“技术进步与责任落实并重”的健康发展生态。

2025年新华网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论坛对话环节

 

安全底线豪华底蕴的始终坚守

霓虹闪烁的汽车展厅里,销售顾问指尖轻划,中控屏上的3D动画展示着车辆自动规避障碍物的优雅姿态,仿佛钢铁躯壳中已注入无所不能的智慧灵魂。然而,光鲜的科技幕布之后,一场关乎生命的隐形博弈正在上演——智能驾驶技术虽然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争议,安全防线被成本与速度的洪流悄然侵蚀。

“造车与营销的底线,是由产品质量、价格诚信、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环保责任以及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文化尊重和边界感等交织而成的网,它保护消费者的同时,也保护品牌本身。偷工减料、恶意拉踩、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等,都是挑战底线的行为。”柳燕说。

中汽中心智能网联领域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秦孔建表示,“汽车是一个特殊的产品,是一种交通工具,这个产品要承载人和物的移动,尤其是人的移动。安全是首要的,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让汽车的用车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

“对车企而言,安全是最基本的‘生命线’,安全也一直是奥迪造车坚守的底线。”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表示。

从初代霍希轿车的手工锻造钢板,到如今数字OLED尾灯的暴雨穿透力,奥迪用百年坚守证明,真正的安全从不是参数表的百分比游戏。早期直列发动机的铸铁缸体上,手工打磨的进气道,奥迪工程师用锉刀修正每道弧线,只为让油气混合多一分均匀。这种近乎偏执的精细,在涡轮时代的铝合金缸盖上得到新生——铸造模具的纹路被控制在肉眼不可见的尺度,冷却液流道的弧度历经数百次风洞模拟,确保极端工况下热膨胀的毫厘之差不会演变为爆震的导火索。

坚持长期主义,造车不走捷径,作为拥有百年积淀的豪华品牌,一汽奥迪坚守时间沉淀价值,从前期项目管理和质量规划,到整车生产过程、质量验证分析,都建立严苛的质量标准和流程上。

在奥迪的造车理念中,车不是快消品。一汽奥迪不仅关注新车的表现,更关注全生命周期内车辆是否能始终保持在一个很好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测试阶段,一汽奥迪在产品交付前,必须完成总计超过700万公里的整车测试,涵盖44种试验模块、10种极端工况的整车测试,以完整的“两冬两夏”产品验证,保证产品长周期质量。

当意外发生时,奥迪汽车比外界想象的更撞,这得益于奥迪强大的硬科技实力,奥迪安全性能过硬的答案就在碰撞试验中心。据了解,奥迪拥有投资超过2亿元的先进碰撞中心,能完成国标、C-NCAP/C-IASI行业标准规定的所有碰撞和翻滚试验,以及大量国标和行业标准没有要求的奥迪标准碰撞试验,比如正面柱碰、后排侧面撞柱、80公里/小时追尾、80公里/小时撞高速护栏等。奥迪每一款新车型上市,要用40多台试验车,碰撞试验次数近100次。

正是这种始终坚守豪华底蕴,不为短期利益所动,在技术、质量上坚持“过剩冗余”,在测试上依旧花费大量时间的品牌理念与行动,才确保了极端、极限条件下奥迪车的可靠性。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