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集体发声:寻求历史赔偿
这是2024年6月19日在加纳海岸角拍摄的奴隶堡。奴隶堡是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的重要据点
文/《环球》杂志记者 王琪 刘方强
编辑/马琼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38届非洲联盟(非盟)峰会上,围绕“通过赔偿为非洲人和非洲人后裔伸张正义”这一主题展开的讨论备受瞩目。无论是非盟执行理事会第46届常务会议,还是随后召开的第38届首脑峰会,与会代表都深刻认识到,殖民统治、资源掠夺和不平等贸易等历史创伤给非洲造成的长期发展滞后与社会不公必须改变。
正在觉醒的非洲,不仅致力于向前殖民者寻求直接赔偿,同时强调通过系统性改革推进区域一体化,根除非洲人及其后裔面临的系统性障碍,构建更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为实现以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2063年愿景”铺平道路。
历史不公造就非洲之痛
非洲大陆的历史充满苦难与抗争。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种族隔离和系统性歧视,摧毁了非洲的社会结构,阻碍了经济与文化发展,成为其复兴路上的沉重枷锁。
15世纪末,葡萄牙率先探索非洲西海岸并建立贸易据点,随后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列强加入掠夺,组织“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1250万非洲人被贩卖至美洲,另有700万人死在非洲内部的贸易路线上。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欧洲列强借1884年柏林会议瓜分非洲,将这片大陆变成其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殖民者通过暴力手段强占土地,掠夺黄金、钻石、橡胶和石油等自然资源,强迫非洲人从事廉价劳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强迫刚果自由邦当地居民采集橡胶;英国在南非武力胁迫当地人开采钻石和黄金;法国在其西非殖民地推行强迫劳动制度,逼迫非洲人修建铁路和种植经济作物……这些掠夺和剥削行为摧毁了非洲的经济基础,也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和社会结构崩溃。
殖民者还通过“分而治之”策略挑拨非洲族群间矛盾,导致许多国家在独立后陷入内战和分裂。他们还强行推行欧洲文化和语言,压制非洲本土文化,造成难以弥合的文化断层和身份认同危机。
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更是将歧视推向极致。1948年至1994年间,南非白人政权通过法律将种族隔离制度化,剥夺了黑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机会和社会尊严。黑人被强制迁移到贫瘠的“家园”,无法享受与白人同等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峰会开幕式上表示,非洲是殖民主义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受害者,不公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但其苦果至今仍在影响着非洲人及其后裔。
真正的赔偿从未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实现独立和发展,但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深重苦难远未消除。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克拉韦尔·加泰特说,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剥夺了非洲人民的资源和尊严,并导致全球金融体系、贸易结构和治理机制中持续存在不平等现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非洲大陆当前拥有全球30%的矿产储量、65%的可耕地、40%的黄金储量,以及高达90%的铬和铂储量,另外还坐拥全球最大的钴、钻石和铀储量,以及世界上65%的未开垦耕地。然而,这些丰饶的资源并未在非洲现代化进程中给当地人带来应得的福祉。
加泰特在出席非盟执行理事会第46届常务会议时称,非洲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不到3%,占全球制造业产出仅1%,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以2023年为例,非洲区域内贸易额仅占其贸易总额的约16%,与之相比欧洲内部贸易额占比高达68%。非洲有超过50个国家,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所占份额仅与德国相当。
尼日利亚前财长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曾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尽管非洲资源丰富,但贸易额和制造业产出长期停滞,占全球总量比例微乎其微。跨国公司通过复杂的会计手段转移利润,导致非洲税收流失,又不断攫取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这种掠夺与剥削的恶性循环,使非洲人均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仅为发达国家的12%进一步降至如今的8%。非洲的财富未能带来当地发展,反成外部势力的牟利工具。
非洲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弱势还体现在吸引投资的能力不足上。目前仅有博茨瓦纳和毛里求斯拥有投资级信用评级,这限制了非洲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使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非洲国家因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损失相当于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加泰特指出,在2015年至2022年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高达10万亿美元,非洲仅获得其中的2%。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靠从非洲国家抽血造就自身繁荣,非洲人民却长期处于贫困。对此,加泰特说,真正的赔偿,意味着非洲的资源必须首先为非洲服务,在非洲国家建立加工厂,延长产业链。
寻求赔偿,更要团结发展
为促进历史创伤的愈合、实现公平正义以及对非洲人民权利和贡献的承认,非盟提出了一系列赔偿方案,涵盖历史承认与记录、经济赔偿、土地归还、文化保护与恢复、政策改革、国际问责、社区赋权以及持续倡导与教育等领域。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曾任非盟经济顾问的科斯坦蒂诺斯·贝尔胡特斯法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非盟要求西方殖民者赔偿的做法是“勇敢和值得赞扬的”,这显示出非洲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团结。
寻求赔偿的同时,各国领导人还围绕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非洲公民免签自由流动、建立非洲信用评级机构等议题展开讨论,为加速非洲大陆一体化进程积极谋划。这些举措展现出非洲国家追求经济自立自强的决心。
此外,各国领导人还审议讨论了《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该协定对促进非洲工业化、创造就业和投资意义重大。非洲拥有约15亿人口,各国GDP总计超过3万亿美元。世界银行估计,到2035年非洲大陆自贸区将使300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创造约4500亿美元实际增长,使非洲出口总量增加近29%。
非盟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超过50%的非洲国家对大多数非洲公民实施签证要求,这阻碍了劳动力迁移、商业贸易、技能交流和创新发展,拖慢了非洲的整体发展进程。前不久,非盟与非洲开发银行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加快免签进程、促进非洲一体化”的高级别战略对话,旨在减少人员流动障碍,推动非洲大陆早日实现人员自由流动。
针对三大评级机构对非洲存在的偏见,前不久举行的非盟峰会还专门设置了关于设立本土评级机构的领导人餐会。非洲信用评级机构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分析人士认为,当这些行业巨头评级时,非洲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方法论进行核查、质疑,确保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公平的对待。非洲国家形成一个声音,会在国际市场上转化为一种集体议价能力,更好帮助非洲人及其后裔争取权益。
通过推动一体化进程,挖掘非洲拥有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的潜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非洲将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产业资源,发展本地区价值链,确保原材料在本地加工,进而提升工业化水平,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的基础上,增强经济韧性和发展自主性。
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顾问巴莱乌·德米西还同时强调非洲思想独立的重要性。“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非洲国家需要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以团结一致的姿态去思考问题。”